About Qingtian 76 (English / 日本語)

About the House:

The house on No. 6, Lane 7, Qingtian Street initially was one of the residential houses built by a housing cooperation group of Japanese professors. It was designed and built by Professor Masashi Adachi, and was completed in 1931. In 1945 the house became the residence of Professor Ma, who was among one of the several professors that took ov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ince 1945 up until 2007, the house had been home to the Mas. On May 2nd, 2006, the house was officially designated a Municipal Relics site through a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Declaration.

青田街七号六巷は日本統治時代の1931年、日本から台湾へ渡った教授たちが組織した「大学住宅組合」によって建てられた家屋の一つであり、その家主は足立仁教授であった。1945年、日本の敗戦により、大学が接収されると、家主は台大教授の馬廷英教授に替わり、以後2007年まで馬家が主となった。ただ、1947年秋の一時期、上海から台湾へ渡った当時、台大外国文学部の齊邦媛助手が住んだこともある。青田七六は2006年5月2日、台北市政府により正式に台北市古跡と定められ、その名称を「国立台湾大学日本式宿舎・馬廷英教授邸宅」とした。

青田七六-廣緣

 

Open Hours:

Monday ~ Sunday: 11:30 am – 21:00 pm
Closed Every 1st Monday of the month.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old floor, Please remove your shoes and walk in your socks. New socks are available at a low cost for your convenience,

月曜〜日曜午前11時30分〜午後9時。
毎月第一月曜日定休。

当施設は古跡となっております。床板保護のため、入館の際は靴下の着用をお願いいたしております(現場購入も可)。

Meal Services:

Japanese set-meals available: 11:30-14:00 / 17:30-21:00
Afternoon Tea Time 14:30-17:00
Reservation Phone No. (02)2391-6676
Reservation accepted from 11:00 to 21:00

日本式定食 11:30-14:00/17:30-21:00
アフタヌーンティー14:30-17:00
予約電話(02)2391-6676 受付時間11:00-21:00

Qingtian 76 English and Japanese Menu (英語/日本語)

Qingtian 76 English and Japanese Afternoon Tea Menu (英語/日本語)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Car
Drive on Hoping East Road in an east-to-west direction, you take a right turn at Qingtian St, go as far as Lane 7 and turn right. You are there.

*Bus
Routes 235,15,278, 237, 18, 662 and 663 get off at stop Wenzhou St. Entrance; walk to Qingtian St. and take a right turn to Lane 7. You are there.

*MRT
Take the MRT to Dongmen Station, leave via exit 5, a ten minute walk along Yongkang Street and left turn to Jinhua Street, and then turn right as you reach Qingtian Street.

*自動車
和平東路を西へ進み、青田街を右折。さらに青田街七巷を右折。

*バス
台北客運235.15.278.237.18.662.663「温州街口」で下車し。青田街へ入り、青田街七巷を右折。

*MRT
新蘆線「東門」駅下車、5番出口を出て永康街へ入り、金華街を左折。青田街にぶつかったら右折。徒歩約10-15分。

青田說書人–百合老師

百合老師在青田七六開館之初就來當我們的導覽志工
她除了帶大家認識老房子之外,還能講講地球科學
總能以生動的方式來為小學生作地質科普活動
同時老師對植物生態有濃厚的興趣並深入的研究
所以走台大的生態導覽也常可以見到百合老師帶大家認識植物

去年底,百合老師搬家了,搬到遙遠但美麗的澎湖
我們雖然都有點不捨得
不過當她提到,在外島可以好好地看看當地的地質與自然生態
話筒裡傳來開心的語氣,好像可以看到百合老師溫暖的笑容

希望老師在澎湖一切平安順利
搬回本島的時候,歡迎再到青田七六來

看完整百合老師心得感言點這裡(會開新視窗)

 

青田七六-百合老師

【10店X10cm小物展】

房子,是會說故事的建築物,隱約訴說著時光歲月與人交織的點滴故事。
日本木藝設計師三谷龍二,偶遇一間即將被改建成停車場的舊菸草店,
變成一間可以慢慢品味城市生活風味的「10公分」藝廊。

在台灣,也有許多小小卻無比豐富的人與房子。
展覽從這10個值得推薦的好地方出發,10間店內同時將展出店主推薦的10公分小物。
邀請您跟我們一起用心品味『10店X10cm小物展』的故事。

(文字摘錄自典藏創意空間)

展覽時間:12/25~1/25
展出店家:
台北:小南風、青田七六、野草居食屋
桃園:晴耕雨讀小書院
台中:實心裡生活什物店、旅人之森生活旅行案內所
台南:彩虹來了、白色小屋、兩倆
花蓮:阿之寶手創館

各店詳細資訊請點此(會開新視窗)

青田七六的珊瑚標本

青田七六-珊瑚標本

國際知名地質學家—國立台灣大學馬廷英教授

馬廷英教授(1899-1979)為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專家,
海底的珊瑚是馬教授研究的主要題目,
藉著記錄不同時期珊瑚成長的狀況來判定古赤道位置。

1954年馬教授提出的「地球剛體滑動說」,
以各地質年代的赤道位置移動說明大陸位置漂移的蹤跡,
受到國際地質學界矚目,並在1974年得到美國地質學家證實,
馬教授之研究及眼界超前世界,對於基礎地質學貢獻良多。

牛樟木再見 – 後會有期

陽光燦爛的星期一早上
老樟木順利的搬家走了
出動了兩台吊車來幫忙
橘色這一台不僅是有著變形金剛的標誌
執勤的時候還真的會發出滋-滋-聲變形!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1

 

一開始
先得綁上三條寬厚的布條固定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2

 

準備要出發了
在曾經沉睡過2000年的老樟木面前,我們其實很渺小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3

 

緩緩小心地越過青田七六的圍牆
這一瞬間,我的心像被揪了一下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4

 

放上卡車,車身頓時下沉
前輪微微翹起
還花了一些時間加枕木調整一下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5

 

看著她揚長離去
兩年來每天見面的老樟樹,很難再見了
總覺得不僅是庭園空了一大塊而已….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6

 

雙周年慶時曾經提到兩年前夏至對這老牛樟的記憶

當時前院的桃樹跟櫻花樹剛剛種下
澆水時陽光經過水珠的折射,會在小樹苗上空生成一道彩虹
牆邊的老樟木標本,灑過水後帶著陣陣香氣
寧靜、清爽的繽紛早晨
到現在都牢牢地印在記憶裡
而且奢侈地由我一個人獨享 **看全文**

這老牛樟一直都是青田七六的一部分
也是我們團隊的一份子
但放在室外已造成她根部龜裂
希望這裂縫不再惡化
要讓她有更好的保存環境
也只好跟她說再見….
相信移到室內的場域後可以保持健康

青田七六-2000年的老樟木-7

 

親愛的老牛樟~Bye Bye
感謝妳兩年來的陪伴
我們會想念妳的

*牛樟木再見,倒數2天--樹木告訴我們要合作*

*牛樟木再見,倒數4天 — 台北巨木流浪記*

*牛樟木再見,倒數6天–台北森林*

*牛樟木再見,倒數13天–消失的台北湖*

*牛樟木再見,倒數14天–老牛樟與青田七六*

*牛樟木再見,倒數20天*

牛樟木再見,倒數2天--樹木告訴我們要合作

約兩千年前的牛樟木,在這兩年陪伴我們的導覽期間,每次告訴來參加朋友臺北盆地的身世,總有滄海一粟,人類之渺小的感覺。如今還可以聞到淡淡地樟木香,作為一個地質系畢業的逃兵,我想告訴大家,人文歷史學科與地球科學合作的重要性。(文/水瓶子)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2天

 

從台北湖到沼澤地,森林林業到農地,在到今日的大城市,台北盆地的身世,隱藏多少祕密在這裡?而這棵老樟木又告訴我們甚麼?大學時代受到自然科學的基本訓練,與人文歷史學科是不同的科系,於是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下,理工科系與文法商科系被分開了。但是這棵大約兩千年前的樟木,把台北盆地的歷史從地質科學研究的範圍,串連到人文歷史的研究範圍。

三萬年前,大漢溪襲奪,台北盆地的地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萬八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之後,海水流入了台北盆地,後來許多古書描述台北的原住民,蓋高腳屋製作樟腦為業,划著獨木舟到北投與漢人交易換米回來,這樣的歷史過往,今日很難想像,但透過地質、地理等研究地球科學的學者努力,把台北的樣貌還原,可以想像原住民的生活環境。

以下是從維基百科剪出
維基百科:康熙台北湖

康熙台北湖是一座由林朝棨(1960)根據郁永河的描述,認為康熙 33年(1694年)因地震而在台灣北部形成的湖泊。依照後人估計,康熙大地震震度為Ⅵ級,地震規模高達芮氏規模七,發生地點則是在台北的新店或金山斷層。該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為1694年4月24日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但此湖泊與地震是否存在,也有包含翁佳音等其他學者質疑。他們認為文獻資料不足,且事件後繪製的皇輿全覽圖並無此湖之存在、地質探勘資料缺乏湖泊之佐證,且不過數十年之內,假設之湖泊淹沒區已有漢人屯墾之證據,依此認為康熙台北湖並不存在。

看了許多許靖華老師的作品,《大滅絕——尋找一個消失的年代》、《古海荒漠——科學史上大發現》、《氣候創造歷史》等書,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是太少,馬廷英教授用古珊瑚來研究地球板塊的身世,林朝棨教授研究台灣的第四紀,今日研究地球科學的設備越來越先進,企望能有更多人投身這樣的研究,或許與人類考古學、歷史科系的互相合作,可以找出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更多秘密。

牛樟木再見,倒數4天 — 台北巨木流浪記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4天-1

既然台北盆地曾經是台北森林
那麼這麼多的大樹都跑哪去了?

台大地質系的劉聰桂教授說到
死亡的樹木暴露在空氣中,大多會腐爛
大多剩下樹頭的部分

再加上大型機具挖地基
可能不知道他有多大,怪手挖出一截截就丟棄了
很少人會費事地慢慢挖出保存
所以要像青田牛樟這樣完整出土來跟大家見面的機會實在不高

與劉教授聊天當中
他提到板橋、內湖、三重、北投、新屋都曾經挖出過古代巨木
尤其板橋三重一帶有許多化石林
都是埋藏的古森林
但保存完好的幾乎很少,也鮮有牛樟

劉教授拿出厚厚的記事本
與我們分享這些巨木的流浪故事

1.三重神木
是目前台北盆地最大的出土巨木標本
當地居民稱他為樹頭公
劉教授說像這樣的巨木要挖出來與大家見面不遭損壞
她真得要運氣很好才行,所以當成鎮廟之寶非常合理!

 

台北盆地最大_巨木標本(三重)

2.新莊巨木
劉教授的第一小塊巨木標本
目前放置在台大地質系標本館

3.北投三兄弟
北投挖捷運的時候發現
但是因為無處可去,所以又被埋回土裡
目前僅可見到這三截樹頭
安置於台大地質系標本館

 

0731_地質標本_003

4.板橋老牛樟 (有關板橋老牛樟)
由於劉教授來不及買下,已不知去向
當時因過於巨大,截成四大塊
劉教授留有一塊大木盤
現在亦放在台大地質系標本館門口

板橋牛樟切片

 

5.流浪到台大
這一大截的台北盆地巨木
因無適當存放地點,目前暫放在台大校園中

水源校區

 

6.新屋大樹
新屋出土的台北森林古木
一樣無適當地方可以去
只能放在路邊倚靠電線杆

新屋_臺北盆地大樹

 

7.2013三重巨木
今年二月,在三重挖出的巨木標本

2013新北市巨木

 

8.青田老牛樟
目前所有出土的標本當中保存最完善的
在獻身協助青田七六進行兩年的地質科普活動後
她就要搬到室內的新家去了

我們能幫她們做什麼?

這些巨木標本不但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更有歷史意義
放在室外遭受日曬雨淋,並有螞蟻築巢的可能
對老木來說傷害都很大
但她們過於巨大
要找到室內保存之處不易

公部門無力協助
私人收藏者為尋找居所傷神
聽說甚至曾有人抗議這老樹像棺材會帶來厄運!?

劉教授很感慨地說
沒能安頓好這些未經加工的自然文化遺產,他非常內疚
在到處碰壁的過程中,不免洩氣
連公部門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不敢再有期望
現在也只能與熱心協助的朋友們一起盡最大的努力
希望這些珍貴的過去能有好運氣,不會漸漸消失

牛樟木再見,倒數6天–台北森林

青田七六的老牛樟是台電在挖埋管線時所發現,
由台大地質系劉聰桂教授為其定年,
確定為埋於地底2000年的巨木標本,
她住在青田七六的日子即將結束,
歡迎搶時間再來拜訪這個地質史的最佳見證。

老牛樟來到青田七六的故事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6天-1

 

都市發展之蓬勃,環境變遷之快速,
看到今日台北繁榮的模樣,似乎已難想像不久前它仍是­一片阡陌相連的農田,
之前甚至是巨木參天的茂盛森林!

台北盆地地質變化的歷史,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
這個故事記錄在地層裡,透過地質­學家多年的研究,解開這個盆地多采多姿的身世之謎,
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這片大地之真,­欣賞大地之美。

在這寸土寸金的台北盆­地內,已蓋滿各種建築物,無法看到地底下的情況。
但由於工程建設非常頻繁,時常有高樓­大廈施工,開挖地基的工地變成了窺探台北盆地地層奧秘的最好地點了。
台北盆地周邊地帶­地基開挖時,多處發現有化石森林之出露。
這些化石森林年代或稍有不同,
基本上都代表台­北盆地約於7~8千年前開始,
逐漸由與海有所連通的台北鹹水湖或河口灣周邊因淤積而陸化­後形成的古森林的一部份。

青田七六的牛樟即是台電在挖埋管線時所發現,
台大地質系劉聰桂教授為其定年,
確定為埋於地底2000年的巨木標本,
展期即將結束,歡迎再來看看這個地質史的最佳見證。

更多奇妙地質故事的影片可以到台大地質數位典藏網站找到喔!

 

牛樟木再見,倒數14天–老牛樟與青田七六

上週,我們訪問了青田七六老牛樟的所有人

台大地質科學系的劉聰桂教授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14天-1劉教授娓娓說出這老牛樟是如何輾轉住進青田七六,
青田老牛樟其實在2001年就已經出土了,
不過卻是2003年,
在板橋挖出埋藏4000年的另一棵更巨大,將近15公尺老牛樟為劉教授牽的線,
當時挖出板橋老牛樟的事情得到蘋果日報的注意,大篇幅報導,
因此青田牛樟的主人便循報找到劉教授為自己的老牛樟定年。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14天-2 

那時因為青田牛樟的存放地點租約到期,很難找到適合的地點存放,
所以牛樟主人一直詢問劉教授購買的意願,
但真正讓教授無論如何都要買下來的原因,
卻是因為板橋老牛樟未卜的命運。

板橋牛樟因為一直放在戶外日曬雨淋,
所以開始乾裂破損,
牛樟主人詢問劉教授應如處理,也希望可以賣給劉教授保存,
不過劉教授因為無處可放,所以傷透腦筋,
當決定買下的隔天,牛樟竟然已經售出了!
而且新主人不願意透露這老牛樟將何去何從,
劉教授不停的想像她會是變成雕刻品、家俱、種牛樟芝,
還是最糟狀況被打碎移作他用?

所以劉教授不管有無恰當的安置地點,
馬上決定先將青田老樟木買下來再說,
並向台大申請,先放置在台大地質系前作科普教育展示。

↓↓↓ 板橋老牛樟的一部份,目前放在台大地質系標本館門口 ↓↓↓

板橋挖出,現在台大地質標本館-1

↓↓↓ 青田老牛樟在台大地質系門口展示 ↓↓↓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14天-3

眼看在台大的展期即將結束,
老牛樟仍然無處可去!

這時青田七六已經開始整修,再過不久即將開放,
正好是一個好地點與好時機,
老樟木不但找到新家,而且還得以成為地質科普教育的完美教材,
劉教授便將老牛樟放到青田七六裡面,
為老牛樟賦予更高的價值與實用性。

↓↓↓ 青田小蝸牛也愛在老牛樟上日光浴 ↓↓↓

老牛樟經歷過漫長時間的等待,
重新出來和我們見面,
在青田七六兩年的時間裡,
她帶給青田七六許多驚嘆,
也是我們在推廣地質科學的最佳推手。

但因為戶外保存環境對她來說是有傷害的,
劉教授必須為她尋覓更適合的屋子,
所以她不得不離開我們,
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
都歡迎您回來跟他拍張照,說聲再見!

 

牛樟木再見-倒數20天

青田七六-牛樟-倒數20天-1

這一龐然巨木住在青田七六已經兩年了,
兩年來她帶給來訪的朋友許多感嘆與驚奇,
也為我們的地質科普活動扮演了最佳配角。

不過牛樟木自從離開地底後,保存環境轉變,她也起了許多變化,
要找到適合的室內空間保護她不被日曬雨淋實在很困難,
在戶外的這兩年裡,她的香氣開始消散了,根部處也開始龜裂,
因此老樟木的主人–台大地質系的劉教授,
更是積極地幫牛樟木找一個適合的家,
終於,我們幫她找到新家了!

雖然很捨不得,但是這對她是最好的安置。

我們再一起來複習一下這位2000年前台北原住民的故事吧~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全球末次冰盛期時,全球海水面較今低約一百二十公尺。
之後全球升溫、海水面上升,至距今約一萬年前已上升至比今天低約五十公尺,
海水開始自關渡峽口進入台北盆地,逐漸淹沒整個盆地,形成廣闊的「台北鹹水湖」。

持續至距今約六千年前,海水面基本上已達今天之海面高度並維持至今。
海水(湖水)面穩定,而注入盆地的河川攜帶大量的泥、沙與礫石淤積,
使得「台北湖」自週邊開始逐漸退縮、陸化,
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森林」。

近五、六千年來,代代繁衍的茂密森林,
只有少數「有幸」被泥沙就地埋沒,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林』,
沉睡在我們的腳下一~二十公尺深的地底。
當高樓或捷運等地下工程開挖時, 極少數樹木「恰巧」有機會重見天日,
就如同青田七六內的這一棵巨木(長約9公尺,最大直徑約2公尺)。

此樹埋沒地下已近2000年(碳十四(14C)年代:距今1820+40 年前 ),
但至今仍散發宜人香氣,相當難得,
她見證台北盆地—-滄海(湖)、森林、桑田、高樓—-快速的環境變遷史,
分享有趣的台北地質故事。

歡迎在牛樟木標本搬家前再回來看看她 ^^

日本靜岡伊豆半島的岩石

這是日本靜岡伊豆的文創產品,岩石餅乾禮盒。是靜岡縣的駐台負責人親自來訪送來的。一個很有禮貌的大哥,跟一個年輕貌美的翻譯。

一個駐外人員,可以那麼了解當地的火山地形,還跟我說伊豆半島的形成原因,菲律賓板塊往北擠壓造成的,最後是20萬年前火山運動隆起。然後還跟我講伊豆半島周邊有很多地質公園的設置,釋放出可以辦許多地質相關的交流活動。

最後,他們拿出這個餅乾,看了好像真的是岩石標本,還附有解說的小紙條,製作非常精美。他說在伊豆半島的南端,兩個女生所製作的產品,可以讓到當地旅遊的人們,把這個餅乾帶回家。

我把餅乾陳列在青田七六的客廳,聽說巧克力口味非常好吃,但我想教育意義大於好吃的意義,就放在那邊,等我把那些讀懂,在放解說牌了。

靜岡縣境內有剛剛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富士山,還有十分特殊的伊豆半島的地質景觀。還有川端康成所寫伊豆的舞孃,一個學生與舞孃短暫的遇見,兩個年輕人都是情竇初開,幾天的相處,由羞澀到大方的表白,在輪船分離時達到最高潮,但也要分離而結束。

不知道何時能去拜訪伊豆半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