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作家亮軒父老宅,整修後開放參觀@2011.6.22
最美的一條街,一棟充滿故事的老房子,青田七六夏至開幕
(青田七六新聞稿)
在城市高樓的深處,樹蔭下蟬鳴不絕於耳的夏至,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兩點鐘,位於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的市定古蹟--馬廷英故居是1930年代興建的日式家屋,一群台大校友本著能為台大做些甚麼的熱情,將開幕成立科普教育的展覽館,並推動文化藝術導覽工作。
2007年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台北市政府所提,將青田街附近一些建築指定為日式聚落風貌專用區的計畫,這一區日式宿舍的古蹟再利用的案子特別引起大家的關注。
如今,屬於台大校產的青田街七巷六號(後稱青田七六),台大校友以黃金種子有限公司經營方式,以租賃模式取得使用權利,自負盈虧維護這棟老房子。上午免費提供各單位申請自然科普導覽活動,中午以後提供簡餐、咖啡、茶等服務。執行長吳文雄表示,希望古蹟提供給一般親子活動空間,讓大家很容易親近這棟建築接觸這塊土地,並且能獲得自然科學的知識。
馬廷英教授戰前在日本、德國就是地質學術界知名的學者,戰後來台灣接收帝國大學後,投身板塊學說的相關研究,這一切就是在這間老房子發生的故事。「馬廷英先生是站在時代前端的科學家,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不會有很多人能了解的。」,今天在研究古大陸板塊等領域裡,沒有人不知道馬廷英教授。
1931年,帝國大學足立仁教授親自設計這座日式建築,洋和混搭的型態,很多建築小地方的巧思,都原樣保存在這棟老房子內。研究微生物學的足立仁教授改善土壤後,讓台灣甘蔗糖分提升,壯大了當年的糖業帝國。
作家亮軒,是馬廷英教授的兒子。他回憶他的父親為了能夠長時間在書房或研究室工作,一餐都需要吃上七十顆水餃,並且帶上三、四十顆大饅頭進房,叮叮咚咚的打字機聲響在屋內環繞,為了研究,他終日可以在書房內研究足不出戶。馬教授對待朋友很好,只要親友有需要,都可以住進這棟老房子,整間房子內外住著眾多的親友。滿坑滿谷的日、德、漢文的書籍也從地上堆上了到天花板的書架。亮軒寫著:『我的父親大筆潑墨的過完了他的一生,窮通苦樂對他而言都是一樣的,剛強、決斷、毅力、他的瘋狂他的執著,是多麼難得的典範。』
黃金種子有限公司的文化長簡肇成(水瓶子)表示,他希望藉由這棟會呼吸的老房子,讓所有人在此講故事,並激盪更多的火花出來。台灣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戰前戰後所發生的故事太多了,對於市定古蹟能夠維持再利用,水瓶子透露著感性的眼神,不只是這棟老房子,在老房子內的『人』所發生的故事,才是主體。
黃金種子有限公司,這幾年執行許多數位典藏計畫,投注很多資源在開發文創產品,目前經營優台灣網路商店,將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傳統文化和自然之美,每一項產品都具有在地意義,產品背後都訴說著動人的故事。並經營集地咖啡館三年的時間,每周定期舉辦旅行人文相關講座。
最近都市更新的新聞很多,希望青田七六可以成為一個典範,不需要整個古蹟重建後才能利用,藉由維修維持保留古樸的古蹟氛圍,並以現狀再使用的文化遺產精神經營,需要更多朋友的關心與光臨,放慢您的腳步,安靜地觀察四周的環境,今年夏天起,透過樹梢的風聲,在陽光下或是雨滴旁,會聽到不同的蟬鳴聲。
青田七六歡迎您
特殊的洋和木造建築之中,半掩著藍天的百年老樹,吹來沉香懷舊的氣味。
誠摯地歡迎您,在青田七六的日式長廊下,細嚐日本料理,
品飲著茶香,優閒的享受午後獨特的時光。
民國100年6月23日星期四開始,
週一至週五11:30~21:00,週六至日9:00~21:00,提供餐飲,歡迎來玩
另外,星期一至五9:00~11:00,提供導覽服務,歡迎預約
青田七六提供各種大小包廂及和室間,適合舉辦活動、講座、文藝茶會餐會等,
空間人數容量最小可4-6人,最大15-20人;
亦提供展覽空間,可舉辦各式畫展、攝影、雕塑、書法、手工藝展等,歡迎預約租借。
預約電話(02)2391-6676
歡迎加入成為青田七六的一份子
青田七六需要愛惜這棟老房子,願意一起打拼的夥伴!
我們超讚的的員工福利就是–員工餐!
爆炸好吃的!!!
我們需要廚房助手
有興趣的朋友請將履歷表寄至 [email protected]
請註明應徵項目
歡迎分享訊息給找工作的朋友喔 ^^
任何問題星期一至五9:00~18:00請來電(02)2391-6053 楊小姐
感恩
感恩
作家王季慶小姐
元大金控董事長顏慶章先生
慷慨解囊,增添青田七六永續經營的力量!
《蘋果日報》漫步青田街,探名人故居@2011.5.24
青田七六
青田街七巷六號,屬於日本教授集體開發興建的「大學住宅組合」之一,
由足立仁教授所興建,1931落成。
帝國大學足立仁教授
1945年,由接手台灣大學學者馬廷英教授住進此處,
而從該年起至2007年為止,一直都是馬家。
另外於1947年秋天,從上海來臺灣、在臺大外文系擔任助教的齊邦媛,亦曾一度寄居於此。
臺灣大學馬廷英教授
青田七六為適應臺灣氣候,擷取日式建築的的居住空間,
再融入洋式建築的優點,成為備具特色的洋和式建築。
洋式空間包括應接室、食堂、書齋設置在外側,和式空間座敷、次間等設置皆在內側。
考慮到台灣炎熱潮濕的氣候,將房間配置在一側,以求涼爽通風,
而應接室採用洋式的凸窗與嵌入式的「本棚」書櫃,
室外面對前庭的露台上設置歐式的花壇。
日治時期的建築、周邊建設,到庭院植栽
歷經時代的更換與保存直到現有的風貌,
處處都有過去住在這裡的人們心中情感的痕跡,
不管那是愛是恨,是濃是淡,
歷經歲月的房與樹,都靜靜的承受下來,
造就了它內在的光輝燦爛吸引了如此多人的注目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