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軒老師導覽的時候常會提到,他的父親馬廷英教授喜歡種玫瑰花,在前院裡種了很多的玫瑰,每一朵都又大又漂亮,而且常會有小鳥跑到玫瑰花叢裡築巢,因為馬教授總是告誡孩子們不要去干擾小鳥兒,所以牠們都能很安心的住下來。
聽了老師說那麼多次,這回終於是有圖有真相,感謝亮軒老師提供了這張相片,讓我們得以見到這美麗的身影。
因為這個可愛的故事,青田七六有一款創意咖啡【甘之釀】,將咖啡結合紀念足立教授的甘蔗汁與紀念馬教授的玫瑰水,熱熱喝,很適合冬季喔~
亮軒老師導覽的時候常會提到,他的父親馬廷英教授喜歡種玫瑰花,在前院裡種了很多的玫瑰,每一朵都又大又漂亮,而且常會有小鳥跑到玫瑰花叢裡築巢,因為馬教授總是告誡孩子們不要去干擾小鳥兒,所以牠們都能很安心的住下來。
聽了老師說那麼多次,這回終於是有圖有真相,感謝亮軒老師提供了這張相片,讓我們得以見到這美麗的身影。
因為這個可愛的故事,青田七六有一款創意咖啡【甘之釀】,將咖啡結合紀念足立教授的甘蔗汁與紀念馬教授的玫瑰水,熱熱喝,很適合冬季喔~
在青田七六裡可以見到矢部長克教授的相片,他對於不到20歲就前往日本求學的馬廷英教授來說,是亦師亦父的角色。
矢部長克教授(Yabe, Hisakatsu,1878~1969)
出生於東京,190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地質學科,為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是日本地質學與古生物學的創始者,曾分別於1953年及1969年由天皇授予勳章。
( 亮軒老師說他的父親在研究室跟家裡都掛上了矢部老師的相片,常會對著相片想念在日本求學的日子。這張相片是矢部長克教授獲頒勳章的紀念照,目前掛在故居的書齋裡面。 )
矢部長克教授不僅只是馬廷英教授在東北帝大時期的老師,也同時非常關照這位留學生的生活起居,他對學生付出的是無關國界、超越政治的師生關愛。
1933(昭和8)年馬教授已完成博士論文,但日本政府卻以返回滿洲國科學院就職做為博士學位的交換條件,並要求他入日本籍,為其所拒絕,矢部教授也不齒政府介入學術,於是將論文送往德國柏林大學,於1934(昭和9)年獲頒博士學位,日本政府也立即授與東北帝大的博士學位,所以馬教授同時擁有德、日兩國博士學位。
在日本求學時,馬教授曾先後於日本學士院會報發表多篇論文,將珊瑚的年成長率理論加以證明,奠定了他在地質學、古生物學界的地位。
1936(昭和11)年秋,中日關係緊張,馬教授受到丁文江先生邀請祕密返回中國,行前密稟恩師,矢部教授再三叮囑,如因研究需要,校內任何標本及資料儘可帶走。講到這件事,馬教授都很激動,在台大的研究室與書房都掛有矢部長克教授的照片,至死不渝,可見兩人關係緊密情同父子。
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維護經營「青田七六」已邁入第五年,一路下來陸續接到導覽志工老師,以及許多我們不認識的朋友給我們加油打氣,讓團隊們很是感動,因此想和大家聊聊我們經營古蹟的初衷,並感謝各個角落傳來的支持聲音。
人與人之間相遇的緣分很奇妙,其實我的工作並非每天都在青田七六裡面,但是年初足立仁教授的大兒子帶著家族們來訪時,正好那天早上有一場新生國小的地質科普活動,所以就這麼遇上了;上個星期六下午有一場街區導覽,走完大約是4點半回到青田七六,也這麼巧地碰上足立教授的女兒帶著家族回來故居,這兩位長者都已近90歲了,來台灣一趟並不容易,而這樣兩次的巧遇讓我覺得是不是有一個神奇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們相見呢?
2001年,在馬廷英教授離世二十年後,他的學生謝越寧教授在遠方為他寫了一篇紀念文章,透過謝教授的記憶,我看見一位眼光長遠、心胸開闊的學者,如何在那個年代致力研究,勇於突破。 — By 小編妹
初次見到馬廷英教授是在一九五八年。那年我剛進台大,偶爾會在灰色的地質館見到一位身材魁偉、面色紅潤、聲若紅鐘、帶濃厚北方口音、著深藍色長袍的典型中國學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廷英教授。
一直到大三時,才有機會上馬教授的古生物學課。他仍是一襲長袍,在講台坐定後,工友會送上一杯熱茶,慢慢啜上兩口,才開始講課。馬教授不用筆記,也很少寫黑板。開頭二十分鐘常發表他對時政的批評。譬如說當時正值選舉,他會說:「這些候選人個個都狗屁倒灶,圈一個漂亮一點的就算了!」一年下來,正課講的全是珊瑚,現在大多全忘光了,只記得一個叫Zaphrentis的古生代單體珊瑚,印象深刻,因為發音「查夫人睇死」特別好記之故。
六十年代的地質學士是要做論文的。大三暑假,每人抽到一塊地區,做地質調查。指導教授也是抽籤決定的,我抽到馬廷英教授,調查集集─溪頭一帶的地質。一年後寫成論文他看也不看,更談不上修改,在封面上寫了一個「閱」字,就輕易通過了。在此之前,我每有論文問題去請教他,他都叫我去問台灣地質調查所的顏滄波及張麗旭兩位先生。很明顯地,這些區域地質的小問題,是引不起馬先生的興趣的。相反地,他會對我滔滔不絕,講他的大陸漂移及地殼突然整體滑動學說,並給了一大堆文章要我看。他常很驕傲地表示,他一人打天下,要推翻現在流行的地質學說,另創一套地球體系新理論。他同時建議我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念書,因為那裏有一批半地質、半物理、半化學的人正在研究以氧同位素為工具,來測定遠古地質時代的海水溫度,馬先生希望能透過這種新方法,來證明他的大陸漂移學說及地球外殼突然整體滑動新理論。現在回想起來,馬教授除了珊瑚研究外,也能掌握當時地球科學的最新發展,著實令人驚奇與讚佩。
一九六八年春,馬教授赴美考察,路過加州。我安排馬教授參觀加州理工學院,順便也帶他考察附近的野外地質。汽車在高速公路急駛,馬教授會突然叫停,興奮地告訴我公路旁的台地已紅土化。他接著解釋這是由於地球整體外殼由低緯度滑到高緯度,造成陸地上升之故。馬教授做學問的熱忱實不減當年!
一九七九年夏,我最後一次見到馬教授時,他已在台大醫院,呈半昏迷狀態,千鶴子夫人悉心服侍於病榻前。在此之前,當時的蔣經國總統、謝東閔副總統等政府首長曾前往探視,囑咐將馬教授由三等病房遷至一等病房,由主治醫師悉心照顧,並責成有關單位盡速改善大學教授待遇。無奈馬教授所患胃癌已到末期,於數月後竟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
馬廷英教授,遼寧金縣人,生於一八九九年,早歲留學日本,於一九三三年獲得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返國,歷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大學教授、東北中學校長等職。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馬教授奉命來台,接收台北帝國大學,負責改制為今日之國立台灣大學,並擔任首屆地質系系主任及海洋研究所所長。到一九七二年才退休,但仍持續研究工作,直至逝世。
馬教授在日本東北帝國大學,隨古生物學大師矢部長克從事珊瑚的古生態研究。於一九三三年發現珊瑚年成長值與海水溫度有一定的關係。簡言之,位於低緯度的珊瑚,生長速率快,故年成長值大;位於高緯度的珊瑚,生長速率慢,故年成長值小。根據這個道理,由珊瑚化石的年成長值,就可推測該地點的古緯度。這是一個量化的古氣候古地理研究工具。以後數十年,馬教授即利用此方法,推測自奧陶紀(約五億年前)以來,各地質年代的陸地相對位置及兩極移動途徑,證實二十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Wegener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一九六年代初期,馬教授更進一步創「地球外殼突然整體滑動說」,提出地球上部七百公里岩石破碎帶,因地球自轉逐漸上升而造成扭力,一旦超過位於二九公里深固態地函與液態地核介面的摩擦力,即發生地殼整體滑動。馬教授除以此學說解釋大陸漂移及兩極移動的地質現象外,同時也用來解釋在地層中常見的有規則性的海進海退、大陸棚及海底大峽谷的形成、地質時代冰川的消長、島弧帶的重力異常,以及生物的突然絕滅(最近一次的滑動,造成西伯利亞長毛象的突然死亡)。馬教授此一學說雖未普遍獲得地球科學家的支持,但稍後科學家提出的板塊地體構造新學說,有許多地方與馬教授之學說不謀而合。尤其重要的是馬教授大膽假設,廣泛求證及不拘傳統的科學研究精神,更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前年(一九九九年)是馬教授百歲誕辰,也是他逝世二十週年。特就個人記憶所及,拉雜寫些馬教授的生平點滴,以誌紀念與感懷。
2014年謝越寧教授返台,於青田七六談恩師馬廷英教授
馬廷英教授長子亮軒老師,贈送《青田街七巷六號》一書,並親題字於內頁
1931年足立宅落成的時候,這棟老房子固定窗框玻璃使用的是灰泥工法;1945年馬廷英教授一家入住後,維修時則改使用木壓條,所以仔細觀察青田七六的窗框,會看到兩種不同的工法使用。
現在不論是灰泥或是木條,有很多地方都已經破損需要補強,而我們欣喜得知灰泥工法並沒有消失,所以很快就決定用回日治時期相同的工法來修繕,不過在台灣有工無料,也就是說有懂得做的師傅,卻沒有材料,不過幸好在日本仍然可以買到。
左上相片使用灰泥固定,明顯已經剝落不少,右上則可以見到舊有的兩種工法並存,下面兩張相片則是新補上的灰泥跟仍堪使用的木壓條在一起,你看出來了嗎?
灰泥工法並不複雜,但是頗花時間:
1. 先把破損的木條或是舊灰泥拆下來清理乾淨
2. 然後把調制好的軟泥條塗上窗框、調整形狀
3. 等乾一點再切除多餘的泥條
4. 接著小心地擦拭掉玻璃上沾到的塗料
是不是給他很費工!
文化多樣性的重要 文/水瓶子
轉眼我們經營青田七六已經過了四年,從介紹台灣地質多樣性出發,一直到動、植物多樣性的島嶼,各國曾經在台灣留下的建築足跡,各族群因歷史種種的因素在這裡共同生活,呈現一種多元文化的風貌,這是我們的資產而不是負債。
台灣島本來就不大,能收納各國文化,根本上除了地理環境外,靠的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有太多建築,隨著不同時期的統治者的宗教信仰與意識形態不同而摧毀,但消失的不只是一棟房子那麼簡單,而是相關的生活記憶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有人說重新蓋回來就好了,但搬移或重建的古蹟,不但風水改變,錯置的以前的生活樣貌,都是不正確的歷史觀。 從西門街與石坊街交匯處(今衡陽路、重慶南路口)的急功好義牌坊被遷移到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欽差行台被遷移到植物園,植物園旁建功神社的改建,到林安泰古厝搶救保留與異地重建,明石元二郎的鳥居的移位等例子來看,台灣從日本時代就一路上有古蹟保護的議題,因為城市的發展,土地的重新利用價值的評估,往往都忽略了文化價值,今天來看,我們的價值觀仍沒有改變。
所以,我們規劃了台北市十二條的導覽路線,每個月帶大家在這樣多樣性的台北慢步,透過導覽老師的解說,並讓大家親自體驗不同的台北,當你以為你已經是非常熟悉的在地人,了解台北的大街小巷,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巷弄裡背後被開發所發生過的故事。
如今,青田街周邊還有很多台大、師大或公部門所管理的日式建築房舍,我們探究源頭發現原來在這裡除了日本學者的足跡外,更多台灣的學者與第二代的研究更是五花八門,雖然中間歷經了一次戰爭後更換了主人,但意外地讓更多學者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研究,但,我們仍鮮少了解這些學者研究的內容。
透過青田街區這些房子的整理,感謝台大持續的支持我們,並找尋更多不同的經營者,保存原外觀的房子,呈現不同的經營樣貌,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實踐,跳脫只是賣商品的文創園區,財團投資大量資本的營運模式。 青田七六除了透過文化導覽活動,也設計一些創意料理,將這些學者生活與研究的故事融入飲品與餐點中,希望大家慢慢的體會這棟房子在設計上的奇妙之處,也了解這八十幾年來的社會變遷,讓我們更理解與尊重不同族群的人,共創文化多樣性的美好生活。
*********************************************************************************
文/小編妹
2011/6/22夏至,花了一年時間修復的青田七六開館
2015/6/22夏至,青田七六和大家說故事已經四年了
四年前我們開始分享過去八十年的老屋故事
而開館後的這幾年也開始累積一些些回憶
這樣新與舊的層層堆疊,讓我們對老房子的情感越來越厚實
這些你還記得嗎?
6/22下午的四週年茶會
來了幾位新朋友,當然還有許多老朋友
大家可以一起相聚聊聊天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下午
今年開始我們除了出野外去做地質探勘
導覽老師們的陣容也愈發堅強
除了原本的老師群們 ( 導覽老師介紹 )
還加入了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穆斯林馬幼娟老師
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宗教文化
投入傳統建築研究20年的鄭勝吉老師帶大家逛城南老建築
將植物生態介紹地簡單易懂的梁珆碩博士
領大家到大安森林公園認識植物兼賞鳥
很感恩越來越多的老師願意帶我們走的越來越多元
台灣非常豐富有趣
我們的居住的這片土地其實有很多還不認識的美好
等待我們一起去蒐集拼湊
2015年青田七六的生日願望就是–
每個人都健康平安,然後跟一起大台北街區走透透 ^^
感謝你們陪伴我們一起走過這四年
足立元彥夫婦到訪的隔天中午
他們再帶著家族其他的成員一起來了
足立仁教授的孫子、孫媳婦
還有三位曾孫都是第一次踏進這棟足立宅
碰巧當天上午是馬廷英教授的長子亮軒老師做導覽
機緣巧合下,從未見過彼此的足立仁教授和馬廷英教授
他們的兒子終於這麼多年後在青田街碰了面
亮軒老師很開心地送了一本書並寫了幾個字給元彥先生
足立家族的到來
讓我們團隊所有的人都欣喜萬分
當然也會有一些想要印證的小問題
當天現場服務人員最想問的問題竟然是
「元彥先生真的是游泳健將嗎?」
因為我們常常會被問到游泳池跟陽光室的過往
導覽時總是說因為元彥先生小時候身體不好
所以他的父親為他建了一座游泳池還有陽光室
讓他運動完後做一下日光浴
而因為如此元彥先生泳技精湛曾經參加過游泳比賽
元彥夫人跟他的媳婦在看我們掛在牆上的往事時
我們抓住了機會問這件事情
而元彥夫人對於丈夫泳技的評價馬上比出大拇指
(元彥夫人超可愛的啊~)
目前在台灣大學的圖書館裡仍保有足立仁教授當年的論文
我們將這幾篇論文影印下來放在青田七六裡面展示
因為足立教授對台灣甘蔗種植的貢獻頗大
所以Menu上有一款紀念足立教授的飲料【蔗之醇】
而家族的成員們對於論文跟創意飲品都趣味濃厚
他們也承認論文其實看得不甚了解
不過飲料大家倒是都喜歡哩~
足立仁教授的孫子、孫媳跟曾孫們都沒有來過台灣
這棟屋子向來都是聽說而沒真正見過
這次他們的到訪讓我忍不住想
如果我的祖父跟我說
以前你的曾祖父在外國蓋了一棟非常美的房子到現在都還保留著’
而且裡面的人都還記得他,也不停地在傳遞著他的故事
這真是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非得要搭個飛機來親眼瞧瞧才行
這一天我們把時間跟空間都讓出來給他們
希望他們可以在這裡記憶自己家族的故事
當然也非常期待他們能再次回來
足立家的故事可以一直在家族裡傳遞下去
雖然我們多稱青田七六為木結構的日式住宅
但其實這老屋並非純日風,當中嵌入了許多西洋元素
像是歐式的凸窗、菱形的窗櫺
左右不對稱的門和客廳天花板的線板裝飾…等等
除了這些特點之外
青田七六其實有小部分屬於磚造結構
像是大門口的車寄處,就可以看到磚頭出現
很明顯車寄的兩根柱子,上半是木造下半是磚造
下半部表面並貼有十三溝面磚
1920年代末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十三溝面磚
在當時是台灣很流行的一種材料
目前在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剝皮寮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非常多在那時期蓋的重要公共建築物都會使用
(足立仁教授完全有跟上當時的流行啊~)
十三溝面磚因為凹凸的設計,所以不會反光
這種防空保護的特性戰爭時可以避免空襲
同時對於台灣多雨的天氣來說,這樣的凹槽也利於排水
這種陶質面磚不僅只一種顏色,有時也會呈橄欖綠
也有稱之為國防磚
在青田七六看到的十三溝面磚有一個很大的特色
就是在直角處使用一體成形會轉彎的面磚
而不是用兩片拼出直角
是不是很厲害!
來到青田七六時
別急著進到室內
其實室外也有很多細緻的小細節值得賞玩喔!
一個平常的早晨
新生國小有兩個班級的小朋友來參加地質科普活動
想不到忙碌中來了意想不到的訪客
青田七六設計監造者足立仁教授的長子元彥先生回來了
元彥先生和夫人在台灣朋友陪同下一起回到這個他生長的地方
日本老夫婦非常謙虛有禮
看到有許多小朋友在上課,也盡量不干擾
空檔時候我們聊了一下
跟著頭髮花白的老先生走入過往的記憶裡
他說房子保持得跟他記憶中很相似
沒有太大的改變
進到洗手間
他帶著點驚訝說一切都一模一樣啊!
門板跟水槽雖然都已經有歲月的痕跡
但都還是原來他使用過的那樣沒有變
唯一不同的是,蹲式馬桶早在馬廷英教授晚年
為了使用方便更換成坐式的抽水馬桶
現在當然又換成更近代的了
足立先生有些小興奮的跟我們說明
以前家裡的蹲式馬桶很不一樣
不像其他人家裡廁所下面直接是一個坑
足立宅的馬桶下有一道斜坡
我想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那個滑下去的狀況
就不用我多說明了吧 XD
連廁所都周到地設計成非常舒適的使用環境
這棟老房子真是不簡單啊!
足立夫人說他也是在青田街長大的孩子
她的家目前也還保留著
現在一樣成為台灣大學的宿舍
他們還想到那間老屋去看看
所以沒有久留
不同隔天他們的孩子跟孫子們將一同前來
拜訪這個只聽說卻沒見過的「足立家」
足立夫婦來訪的這短暫片刻
帶給我們許多的驚喜與感動
導覽的時候不知道多少次提到足立元彥這個名字
終於我們看到本人,並可以親自跟他交談
真是充滿做夢一般的不真實感
看著老先生滿是皺紋的手
輕輕地撫著牆
聽到他口中小聲念著 “啊~這還是一樣沒變啊…”
忽然眼前起了一層薄霧,鼻子酸酸的
那一刻我來不及拍下來
但卻深刻留在我的腦海裡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