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2-2:充滿和風的廣緣

走到底後往左邊一看,是加寬的走廊(日文為緣側或廣緣),一般日式房舍很少加寬到這樣的尺寸180公分,因應台北夏日炎熱的氣候,可以保持涼爽通風的空間。

青田七六-充滿和風的廣緣

在南側的廣緣,整個視線無不被這個長廊所吸引,一格格的玻璃一路延伸到生活起居室,盡頭的落腳處是極簡橫格子的門,左側的門、窗也是同樣規律的格子,雖然門是並不是和式的門,洋和混合在這條長廊,顯現的是和風,與從大門剛進來接觸到客廳的洋風,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歷經大正年,到來昭和年代,日式房舍的空間應用大量的西化,慢慢地由接待客人為重,變成家居生活為主,走到最裡面的座敷,是居家的空間,還有子供房,房門出入全部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外頭有高聳入雲的樹,夏天陽光照不進來,保持涼爽通風,冬天午後透過斜照的日光,可以看出當年手工玻璃的痕跡。

在座敷的外頭還有兩個櫃子,是存放「雨戶」的木板,颱風來的時候,一片片的木板拉出去,整個明亮的廣緣變成黑摸摸的,可以來猜猜看這其中有甚麼秘密?

當我們進來整修之初,有些廣緣的門底下並沒有玻璃,是作為貓進出的通道,包有一塊布來防止蚊蟲。這邊養了許多貓,還有一隻公貓王,與附近眾多的母貓發生關係,年紀大的時候喜歡躺在玄關看著屋外。

上面還有因為怕被空襲燈光外洩而貼著黑色不透光的紙、布,如今依然可以見到這樣的痕跡。細細地看著柱子上留著的塗鴉,年代久遠的陶製開關,一邊撫觸一邊想像這裡發生的故事,歲月與記憶的交錯實在令人玩味。有時看宮崎駿的卡通,或是看到魚乾女又怎樣的日劇,一再出現的日式房舍的場景,並非只有在電視中才會出現的。

導覽2-1:空間應用的巧思

因為衛生與維護古蹟的關係,室內要穿襪子,我們的生活步調太快,試著放慢自己的腳步,低頭抬頭四處觀察一下所處的空間,會有意外的驚喜。

青田七六空間配置圖_May

 

進門後先觀察一下走廊,是標準日式房舍的標準規格120公分。可以注意一下這幾扇門,都是洋式推開的設計,不知道甚麼原因這邊的門都是不對稱的大小,一邊大一邊小,上面菱形的毛玻璃造型,看起來有點低調,但又有些創意在裡面。

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在建造之初,就沒有設計一個非常巨大的大門,而是一個小門小小的像個警衛室,出入校門從兩側進出,而且看不到筆直高聳的椰林大道,要進門後稍微走進去然後往右邊看,才能看到兩側的學術殿堂,所謂登堂入室後才能體會,在外頭是看不出來,就是這一回事吧!外頭保持低調的不讓別人知道。

抬頭看到所有門的高度也都是180公分,在往上看到牆壁上的燈,是嵌在牆內,裡面中間挖空,電線也是埋藏在牆壁間,讓一盞燈打開,兩個空間都可以使用。日式的空間區隔眾多,會有些地方比較昏暗,只要開一盞燈,兩個空間就明亮了起來。

觀察這邊的每一個房間,更可以發現每個房間至少都有兩個出入的門,小時候特別喜歡在日式房子內玩躲貓貓,除了方便走動外,還考慮到逃生安全的問題。此外對於空間的使用,除了一盞燈共用之外,房間的櫃子也經常是兩個房間所共用。依據馬廷英教授大兒子馬國光老師的描述,台所(廚房)底下應該有個地窖,細細地觀察,還真是非常神奇的空間運用。

我們可以發現這走廊右邊,就是在地理的西側,都是會用到水的空間,廁所、廚房、浴室,顯然會比較潮濕,太陽西曬後就可以保持乾燥。

【台北老故事】那個美好的淡水河年代 - 艋舺河乃莊二三事

主題:那個美好的淡水河年代 - 艋舺河乃莊二三事 (已額滿)

時間:2011年8月14日(日)15:00~17:00

地點:青田七六。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

講者:黃適上

部落格:UPUP。西京朋友文化籌備組織

報名:網站上報名,上限20位,每位費用NT$250元

青田七六-20110814老艋舺的茶店文化

如果說,淡水河是台北的母河,

那麼你印象中的那條母河是什麼樣貌。

廿一世紀的今天,淡水河像是台北人的觀光地,

人們像外人訪客般抱著新鮮感走向河畔,

這是一個充滿距離感的水岸城市。

如果說,淡水碼頭哪比得上艋舺河畔風華,

多數人一定會打從心裡偷笑,怎麼可能?

本次講座邀請萬華藝術文化工作者、也是淡水河畔知名茶莊「河乃莊」第三代文史紀錄推動者黃適上與大家漫談分享淡水河充滿人文香氣的茶莊年代。從小出生在艋舺河畔的黃適上,將告訴你那段被人遺忘的淡水河歲月,位處新店溪與大科崁溪交會處的繁華艋舺,除了是台北的源起、清代大碼頭的街市起點外,走入現代史的淡水河畔,究竟蘊藏著什麼樣人們隻字未提重要的土地歷史脈絡?

艋舺地方流傳著這麼一句老諺語:「艋舺若要興,淡水河就愛清。」老人家都知道,一條河與一座城市的關係,因為我們從小生活就在水邊。而這段淡水河岸的茶莊歷史,是否能夠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艋舺,讓艋舺文化在台北歷史上再現光明,提供我們一個河岸人文思潮的土地面貌新格局?

******************************************************************************

講座入場費NT.250/人,提供下午茶一份

報名方式:

1.請按這裡線上填寫報名表(會開新視窗) 請一位參加者填一份報名表,本活動建議10歲以上朋友報名參加

2.講座六天前(8/8)以ATM轉帳繳費,未如期繳費將取消報名

ATM轉帳帳號

華南銀行 008

154-10-000474-8

3.請按這裡線上填寫轉帳資訊(會開新視窗)

4.報名情況將公布於部落格,請確認是否完成報名手續

導覽1-4:日式庭院植栽與農業研究

前院在「應接室」客廳的外頭,種有觀音棕竹,足立仁教授時代就已經種植在此,根據馬國光老師描述庭院前有種燈籠花,是他們家的重要標記。前門口種有夏天散發香氣的七里香,秋天有桂花香,花壇上有茉莉花、夜來香、白玫瑰,這是足立教授的品味,到處可以聞到花的香氣。

青田七六-日式庭院植栽與農業研究

前院前面目前還留有高聳的土芒果,日式庭院常見的棕梠、浦葵,從西側(大門入來左邊)走進來,還可以看到錫蘭橄欖、楓香,一直走到南邊的後院可以看到高聳的大王椰子樹,據說當年這邊也有種植咖啡樹。

研究經濟農作物來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是當年帝國大學重要政策,今日台大的傅園與美濃的黃蝶翠谷,就是當年的日本人研究東南亞、南洋植物的植物園,在台大內今日還有植物標本比對的溫室。

足立仁教授研究蔗糖土壤改良,利用有機堆肥的模式不用化學農藥。住在後方的璣永吉教授(如今已改建為公寓),在陽明山竹子湖研究試產台灣蓬萊米。同樣住在青田街9巷的馬場為二教授,研究蔗糖利用細菌發酵,可以作為蔗糖廠發電機、飛機的燃油所使用,也是目前所謂的生質汽油。這些教授當年在台灣的研究非常先進,就算到現在來看都是主流。

廣緣長廊門的外面,有個可以曬太陽的陽光室,這五根洗石子的柱子、地板,都是當年留下來至今,陽光室當年的設計,就是這樣的新潮,根據足立仁教授的兒子描述,當年就已經用了透明材質的屋頂,讓陽光可以灑下來。

陽光室的外頭,是一座高起的游泳池,給足立仁教授的小孩練身體之用,也因此他成為游泳的好手,比賽還拿過獎牌。後面這座磚造的平房,當時是一個防空壕,牆壁約有70公分的厚度,如今還遺留一些日本進口有寫英文字的防火磚。1960年的時候,因為馬廷英教授妹妹來住,把游泳池、防空壕拆除後增建,如今也超過50年了。

導覽1-3: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

這面岩石牆有三個部分,中間是來自台灣各地的岩石標本,下面是來自全世界的石材樣本,上面是我們公司開發的文創產品台灣366花的圖騰,配合生日花語可作為贈送朋友的禮品加值。

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1

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2

台灣位與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以地球的巨大,板塊就像薄薄的一張紙,海板塊往下插造成台灣島的隆起,地底下岩漿噴發造就了火山地質,因為板塊運動擠壓而產生變質岩,因為河流的沖刷侵蝕而有了沉積地形。

大體來說,北部陽明山一帶、澎湖島火成岩分布較多;東部則是變質岩;西部則是沉積岩。但是就這些岩石標本的分布來說,台灣各地都可以找到火成岩、沉積岩與變質岩,更說明了台灣地質多樣性的一個現象,造就了複雜的地層分布。

地上一塊塊石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材樣本,台灣的岩石並不適合做建材,原因是板塊擠壓的方向過多,節理面不一,當成石材容易碎裂。台北從清朝末年到日本時期的建設,比較來當作建材的有來自內湖的砂岩,或是觀音山的安山岩。

除了岩石土壤地底中的世界,我們抬頭看到地表上的植物,這裡有366朵來自台灣這塊土地常見的花朵圖騰,我們依照每日出生的個性,賦予這朵花的花語,增添禮品的趣味與客製化的價值。

參考網址:
台灣岩石資訊網 http://nadm.gl.ntu.edu.tw/rocknet/
台灣366花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taiwan366flowers

感謝俞先生的和室欄間

我們再整修老房子的時候,和室的門與門上的欄間已經不見,鄰居俞先生很好心的送來兩塊欄間。

青田七六-和室欄間

 

俞先生還特地來量尺寸,送過來的是非常素雅造型的木製欄間,裝上去後果然讓座敷這兩間榻榻米增添了古味,這是日人生活的起居空間,聞著榻榻米的香氣,在這間房間躺下來,都不想要出去了。

導覽1-2: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台灣是600萬年前造山運動才隆起形成的,而18000年前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海平面是低於現在130公尺,到了10000年前,海水才注入台北盆地,形成了一個「台北鹹水湖」。

青田七六-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一直到6000年前,海水才慢慢退去變成淡水湖,注入台北盆地的河川攜帶大量的泥、沙與礫石淤積,使得「台北湖」自週邊開始逐漸退縮、陸化,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森林」。 近6000年來,代代繁衍的茂密森林,只有少數「有幸」被泥沙就地埋沒,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林』,沉睡在我們的腳下的地底。

當地下工程開挖時, 極少數樹木「恰巧」有機會重見天日,就如眼前的這一棵巨木(長約9公尺,最大直徑約2公尺)。台灣電力公司萬隆地下管路​施工時,於地下約21公尺深處(台北盆地松山層)挖得​,樹上有一個鑽井的痕跡,依據炭十四定年得知約1820年前,如今還發出淡淡地樟木香,可見在地底不見天日,也密不透風的保存得那麼好。

我們可以親手撫觸這顆樹木,見證台北盆地從鹹水湖、淡水湖、森林低地到處都是小溪流,到現在轉變成一座國際級的大城市,時間的過往,人類只佔一點點的分量,值得我們見證台北盆地--滄海(湖)、森林、桑田、高樓等快速的環境變遷史。

樹底下由左至右墊著片岩、粗砂岩、板岩,都是來自台灣的岩石標本,中央山脈往西與往東兩個方向的河流,因為地層與河水下切的角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沉積方式。我們把樹木墊高,只要保持相當的乾燥,這顆樟木就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而不會有蟲寄居在此而腐爛,而昆蟲其實也不喜歡樟木的味道,因此樟腦油經常做為家庭防蟲的日常用品。這顆巨木也見證了台北盆地在300年前曾經是樟腦製造生產地。

在房子的前面的平台,我們修復的時候用頁岩,也是原住民朋友在山上河邊可以就地取材的建築材料。在庭院入口處,有兩顆玄武岩,可以觀察它的氣泡大小,而知道當時形成的方式與方向角度等等。這幾顆玄武岩,都是來自三峽,而不是我們熟知澎湖的玄武岩。

大家或許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放這些自然科學研究的的岩石、植物的標本,因為這棟房子在二次戰後居住的是馬廷英教授,他是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地質學者,專精在海洋古生物的研究,他經常在這裡啃南瓜子,地上滿滿地都是白色的瓜子殼,教授的朋友戲稱我們現在走的這個庭園路,叫『馬』路。

導覽1-1: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

日本從大正年間到昭和年間建築型態的改變,我想應該從巨大的歐式公共建築,反思自己傳統日式房舍的地位。大正年(1912年開始)在台灣的建設,主要是歐洲大型的公共建築規格形式,輔以當地的特色,例如英國殖民時代在東南亞熱帶地區會有涼廊的設計,不但可以抵擋熱帶雨季,也可以抵擋炎熱的氣候。

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1

 

明治維新後,日本喊出了脫亞入歐的口號,他們想把整個亞洲的建築趕上歐洲,所以在台北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機會,現在的總統府、臺大醫院舊館、台灣博物館、監察院、中山堂等等公共建築,無不展現這樣的企圖。但,到了昭和年代所蓋的日式房舍,除了有洋和混和的模式外,這棟房舍中家庭的空間比往傳統日式房舍還要大的許多。

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2

 

這棟日式建築,從右邊看到左邊,加入了車寄的縮小版雨庇,客廳(應接室)外面是洋樓慣用的凸窗,這跟貴德街的陳天來故居的洋樓一模一樣,但這裡的凸窗是菱形的玻璃,看起來更為典雅。然後再往左看書房(書齋)外面的百葉窗,一般我們在金門、廈門看到的洋樓很多都是這樣的形態,在傳統日式房舍倒不多見,主要還是台灣的天氣比日本還是炎熱了許多,百葉窗除了遮陽,還可以防雨。

最左邊的門,是左右打開的門,一看就知道裡面是日本的和室(起居室),看老照片,其實外面也有百葉窗型態的門,可以像洋式的門一樣拉開。在北面,是房子的門面,可以看到整個跟閩南建築要對稱的型態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是日式房舍規格,可是卻看到了低調的加入了洋式建築元素。好像一個日本人,穿著和身的洋服的感覺。

設計這棟房子的是出身日本北海道的足立仁教授,1931年蓋好這棟房子,至今已經80多年。

a_szBlogName=”青田七六”; a_szDivName=’20110815′; a_szLabel1=’導覽講義’; a_szRSS1Domain=’www.geo76.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