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老故事】台北的老水圳及水道系統

主題:台北的老水圳及水道系統
時間:2011年8月21日(日)15:00~17:00
地點:青田七六。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
講者:戴開成

探尋台北看不見的經絡:

自從1709年的一張墾號,讓漢人營農的足跡正式進入台北盆地。
而遠在此前,平埔族人(Basai)早已在這退了水的大湖底往來生息。
直到19世紀末,隨灌溉工程的推展,農業大大改變了台北的地景,
當馬偕醫生帶著小徒弟在黃昏時分登上觀音山,背上映著夕陽,
俯瞰台北盆地滿片的霞霧,此時的盆底早已陂塘遍佈,水圳橫通。

時遷世移,如今的大台北已成樓群林立的繁華都市,
佇立街頭,我們很難想像腳下的土地曾經是台灣屈指的大穀倉,在海內外養活了多少百姓。
其實只要觀察新舊地名:如龍坡里、埤頭里、雙連等地原本都是蓄水池塘;
景美乃取自梘尾的諧音;古亭一說本稱穀亭;
三張犁、六張犁、二十張、二十八張皆為農耕地積的單位,
從中仍能尋得往日農墾及水文的蛛絲馬跡。

台北早已脫離農業,進化成工商資訊的現代都市,
而水圳河川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大多會遭受污染,
因而被視為城市的毒瘤、發展的阻礙,
下場往往慘遭掩埋加蓋,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
而日常生活中人輿水的關係也隨之漸漸疏遠,甚至斷絕。
上下水道的普及化看似保障了用水的便利,卻也使人對水的經營變得無知而痲痹。
這恐怕也是親水、樂活、假日農夫會成為時下熱門辭彙的一因。

讓我們尋著水圳的痕跡,重現農業台北的風華,看看先民理水的智慧,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甚麼樣的啟示。

戴開成,祖籍雲南鹽津,在天津出生,七歲赴東京,十歲轉居台北。
兵役後再赴東京,學習建築。
學成返台,先後在規劃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工作,
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等活動,並從事中日文口筆譯。
現在除設計、翻譯及創作之外,
也作為文化案內人,陪有緣的朋友信遊山水,深探村鎮,認識台灣及日本的自然輿人文。

*****************************************************************

請填寫報名表報名,上限20位,每位費用NT$250元,含一份下午茶(現場收費)

按這裡填寫報名表(會開新視窗)
請一位參加者填一份報名表,本活動建議10歲以上朋友報名參加

導覽3-3:足立仁教授年表

以上資料參考
1. 日日新報
2. 台灣人物誌
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ervlet/whois?simplegenso
3. 足立元彥所寫『我的父親足立仁簡歷』,台大校園文化資產課程的資料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33744153373013
4. 游雲霞所著『青田行走』
5. 陳瑜研究報告(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農芸化学科に関する研究)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45219/1/ARHUA6_007.pdf
6. 張志成建築師事務所馬廷英故居報告書

導覽3-2:足立仁教授的生平與研究

足立仁教授,是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棟老屋的建造設計者,在網路上搜尋足立仁教授的一些研究,由於大部分是日文加上農化的術語並不是很了解,節錄了一部分,並把原圖檔貼出,加上台大委託建築師事務所做的研究報告,把足立仁教授的生平節錄如下。

足立仁像
足立仁像
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0552523。

足立仁-台灣人物誌
來源:台灣人物誌 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ervlet/whois?simplegenso

足立仁(Adachi, Masashi)出身日本北海道,1897(明治30)年11月13日出生於札幌市,為足立元太郎的長子。 1921(大正10)年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藝化學科,隨即於同年4月留校擔任助手,翌年(1922)3月升任助教授。 1926(大正15)年結婚,同年5月3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隨即在5日以臺灣總督府駐外研究員的身份到德、美、英留學2年,其中有1年半的時間,他以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土壤微生物研究所為中心,遊學歐洲各地。

1928(昭和3)年7月27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 翌年3月23日,升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主持理農學部應用微生物學講座,致力於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研究主題在於辨別土壤中病原菌以外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為有益或有害,進一步研究有益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應用層次上,即為日治當時仍屬罕見的堆肥。


來源:陳瑜研究報告(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農芸化学科に関する研究)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45219/1/ARHUA6_007.pdf

據足立仁長子元彥指出,足立仁教授與製糖公司合作,致力於甘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而有具體的成效。當時製糖公司大量使用硫安施肥,使甘蔗含糖量逐漸減少,以致製糖公司紛紛倒閉,發現問題的公司開始研究堆肥,足立仁教授以其在土壤微生物學上紮實的實作經驗,得到製糖公司幹部的信任而傾全力相助,其中鹽水港製糖與臺灣製糖兩家公司,分別提供3,000公頃的土地,作為堆肥與輪作的實驗研究,最後獲得了豐碩的成就。(足立元彥信件,可點這裡有翻譯

但其研究成果卻因太平洋戰爭而中斷,珍貴的研究資料也在戰火中佚失。1942(昭和17)年足立仁兼任臺灣總督府技師,1944(昭和19)年12月銜命前往東京農林省出差,卻因為日本戰敗,而沒有能夠回到臺灣。

1946(昭和21)年5月31日,足立仁辭去臺灣總督府技師職務,在大阪定居。之後仍致力於教育工作,1953(昭和28)年獲聘為浪速大學農業短期大學教授, 1957(昭和32)年任大阪府立大學農學部教授(參見《臺灣關係人名簿》),1963(昭和38)年轉任玉川大學農學部教授,至1972(昭和47)年退休,終身致力於農業相關之教學研究工作,逝世於1978(昭和53)年1月25日,享年81歲。

依據足立元彥的回憶,他父親做研究十分認真,曾經發生車禍,沒有足夠的休養後就馬上跑回研究室工作。回到日本後,常做的休閒活動是到淺草去看歌劇、電影。據馬國光老師回憶家中曾經有一套夏目漱石全集,不知道是否為足立仁教授所遺留?從這棟房子的建築設計,院子裡面種植的植栽,可以了解足立仁教授的博學、品味與重視家庭的程度。

足立仁-應用菌學講座
足立仁-台北帝大理農學部-擔任教授一覽表
來源:陳瑜研究報告(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農芸化学科に関する研究)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45219/1/ARHUA6_007.pdf

導覽3-1:日本時代的昭和町,大學住宅信用組合

臺北帝國大學籌備成立之時,由日本本土延聘教授、助教授等教師來臺。然而卻面臨住宅短缺的窘境。1927(昭和2)年9月15日,「大學住宅信用組合」向總督府提出成立的申請,於12月9日獲得許可。 這是一個住宅合作社,以大學教授為組員,組合長為後來擔任校長的幣原坦,其資本金7萬圓,其中3萬5千圓為組員存入之股金,另預計申請低利貸款15萬圓,此時臺北帝大尚未開校。

青田七六-大學住宅組合
(台大保管組收藏)
紅框內為足立仁宅,今青田街七巷六號。另磯永吉教授,1925年利用台灣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也參與當年的大學住宅信用組合

1928(昭和3)年3月10日,臺北帝國大學開校在即,總長以下多數教授的住宅問題卻仍沒有解決,面臨「住宅荒」,總長幣原坦必須暫時住在鐵道旅館內,在住宅組合甫獲准設立尚未有效運作之際,教授們只能在臺北市內暫時租賃住宅充當官舍。

臺北帝大一方面開始在今溫州街一帶興建職務宿舍,當時被稱為「大學官舍」,至此,龍安坡一帶的地景地貌開始產生劇烈變化。

1929(昭和4)年,臺北高商教授佐藤佐發起組成「高商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開始在今日青田街東西兩側購地並分割基地,以寬5間(約9m)的道路,即今日青田街為界,以東為「大學住宅組合用地」,道路以西則為「高商建築組合用地」。建築住宅所需之各筆土地,全部由462番地分割而來,共計細分為37筆。在地籍特性上,道路巷弄方面如462-2番地及462-1(高商建築組合所有)番地組成今日和平東路183巷,5間道路由462-5(高商建築組合所有)及462-4(大學住宅組合所有)兩筆土地所組成,462-16為今日青田街11巷、426-25為青田街9巷、426-34則為青田街7巷。

大學住宅組合用地範圍內,依南北軸向細分土地,除了分割5筆道路巷弄外,共切割成30筆宅地。其中面臨計畫寬度為11間(約30m)的古亭三張犁道(今和平東路)的街廓,分割成10筆;位於基地中央的兩個街廓,則各切割為8筆土地,每筆佔地約206.5坪,足立仁教授的宅地,則為462-32番地。

參與起建的臺北帝大教授,以「保證責任大學住宅信用利用組合」的名義,向日本勸業銀行貸款,並聘建築家著手設計興建住宅。從1930(昭和5)年起,此地大興土木,分屬30位大學教授所有的獨棟住宅陸續完工,使此地的風貌由昔時的農田景象,轉變為高級的住宅區,與南側的大學官舍連成一氣。

足立仁出任臺北帝大教授後,曾參與大學住宅組合以自力建屋。大學住宅組合,在臺灣現存的日式木造住宅(宿舍)中,是屬於集體開發興建的住宅群,且因成員全為大學教授所組成,屬於特殊階級,戶戶建築皆依照自家需求來設計,故其空間配置與外觀形式各有差異,在建築類型上,應視為集體興建的私宅,與由學校集體興建的職務宿舍不盡相同。

足立仁參與大學住宅組合的時間、向日本勸業銀行貸款的金額、攤還年限、利息等等經費帳務資料,以及由何人設計、何人承攬營建等等建造資料,均因缺少第一手檔案而尚無法釐清,仍待進一步追查。

【台北老故事】台北的老流行歌與唱片行

主題:台北的老流行歌與唱片行
時間:2011年8月7日(日)15:00~17:00
地點:青田七六。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
講者:李玲玲
報名:請填寫報名表報名,上限20位,每位費用NT$250元

青田七六-20110603懷舊歌曲_第一唱片

透過跟著歲月的成長的老照片
小玲姊帶您一覽這老字號唱片行的歷史記憶
從阿公的北上奮鬥講到爸爸的青年創業
從爸媽的簡單克難講到孫子
一個接著一個的相繼報到
延平北路與保安街口
這家小而美卻又醒目的第一唱片行
聽聽第三代孫女
來跟您分享她的成長故事

第一唱片行

位於台北市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
曾經是台北市僅存黑膠唱片量最多的店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
早就增加副業的開發與探索
來走出另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老音樂欣賞

因為從小就在音樂聲中寫功課讀書
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
小玲姊總是比別人多了許多機會與嘗試
國語。台語。英語。粵語。歌仔戲。布袋戲
平劇。子弟戲。古典樂。爆笑劇…
你說的出來的,沒有她不曾聽過的
小玲姐準備的音樂懷舊饗宴
讓人想跟著手舞足蹈唱起來
老音樂的魅力
除了讓聽過的人懷念
也讓沒聽過的人驚艷

老房子。老音樂
組成一個美好的假日午後

******************************************************************************

講座入場費NT.250/人,提供下午茶一份

報名方式:

1.請按這裡線上填寫報名表(會開新視窗) 請一位參加者填一份報名表,本活動建議10歲以上朋友報名參加

2.講座六天前(8/1)以ATM轉帳繳費,未如期繳費將取消報名

ATM轉帳帳號
華南銀行 008
154-10-000474-8

3.請按這裡線上填寫轉帳資訊(會開新視窗)

4.報名情況將公布於部落格,請確認是否完成報名手續

導覽2-3:座敷、子供房的居家生活空間

子供房在日式房舍內是嬰兒房或小孩房,外頭的百葉窗,門一關起來,在這個空間內顯得特別的安全,他的櫃子與座敷的櫃子是共用的,也就是說嬰兒在裡面哭鬧,主要起居室也是可以聽得到。

座敷、子供房的居家生活空間

1947年,當時23歲大學剛畢業的台大外文系齊邦媛教授,就曾經短暫住過這裡。當年馬廷英教授來接收帝國大學,曾經回中國大陸邀請各方老師到台大任教。除此之外,還排除眾異把日本教授留在台大任教,這個對台大學術的延續,有很大的貢獻。

進入座敷看到角落那個空間,可否請大家猜一下那是甚麼地方?放甚麼東西的?然後與子供房連結的櫃子上方,又是怎樣的空間?底下就是兜啦A夢睡覺的櫃子,一般是放置棉被、蚊帳的地方,而上方則是放比較貴重的傳家之寶,例如武士刀、比較大型的物品。

日本人對於房間、庭院的設計,總是要坐在思考,來到座敷只要放慢自己的心情,坐在地上看著門窗外的庭院,看看空間的配置與使用,會有不同的體驗。

這整間榻榻米的空間,以前是兩間房間,稱為座敷、次間,各占八個榻榻米、六個榻榻米。一疊榻榻米的傳統尺寸是寬90公分,長180公分,厚5公分,面積1.62平方公尺。商店大部分是五疊半,茶室大部分四疊半。鋪設組合依大小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據說擺放不合風水就會帶來災禍,榻榻米不能擺放成格子形,不能出現四塊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處的情況。榻榻米與日本的神道教宗教儀式和茶道都有關係,台灣、日本現代家庭也都會放一間有鋪設塌塌米的房間。

榻榻米如何清掃?(來參加導覽就知道了)

上面的這個『欄間』的木板,兩個房間透氣的因為來整理房子的時候就沒有看到,是鄰居俞先生很熱心的送來給這棟房子,尺寸差不多,可見日式房舍的尺寸計算單位用一尺30公分為單位,很多東西都可以相容而互相使用。

我們在維修這個房子所採用的模式是儘量保留歷史的痕跡,在使用上保持安全即可,舊的東西留下來,能用的就儘量使用,在維修時保持原有的設計與外觀。除非找不維修的材料,會用現代的材料修補,例如當年的手工玻璃破了,我們只能換上現代的玻璃。

牆上的裝飾說明!(來參加導覽就知道了)

日本從大正時期(1912年)房舍還是非常注重主人的階級,經常招待客人到家裡來做客,因此當時的座敷的規模還有社交的意味,但是到了昭和時期(1926年),比較重視家庭成員的生活起居,以這間房子來看,居家的生活空間比較大,也很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