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足立仁教授生平與研究

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棟老屋的建造設計者

足立仁教授,是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棟老屋的建造設計者,在網路上搜尋足立仁教授的一些研究,由於大部分是日文加上農化的術語並不是很了解,節錄了一部分,並把原圖檔貼出,加上台大委託建築師事務所做的研究報告,把足立仁教授的生平節錄如下。

足立仁(Adachi, Masashi)出身日本北海道,1897(明治30)年11月13日出生於札幌市,為足立元太郎的長子。1921(大正10)年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藝化學科,隨即於同年4月留校擔任助手,翌年(1922)3月升任助教授。1926(大正15)年結婚,同年5月3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隨即在5日以臺灣總督府駐外研究員的身份到德、美、英留學2年,其中有1年半的時間,他以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土壤微生物研究所為中心,並遊學英國、美國。

1928(昭和3)年7月27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 翌年3月23日,升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主持理農學部應用微生物學講座,致力於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研究主題在於辨別土壤中病原菌以外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為有益或有害,進一步研究有益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應用層次上,即為日治當時仍屬罕見的堆肥。

據足立仁長子元彥指出,足立仁教授與製糖公司合作,致力於甘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而有具體的成效。當時製糖公司大量使用硫胺施肥,使甘蔗含糖量逐漸減少,以致製糖公司紛紛倒閉,發現問題的公司開始研究堆肥,足立仁教授以其在土壤微生物學上紮實的實作經驗,得到製糖公司幹部的信任而傾全力相助,其中鹽水港製糖與臺灣製糖兩家公司,分別提供3,000公頃的土地,作為堆肥與輪作的實驗研究,最後獲得了豐碩的成就。(依據足立元彥回憶信件)

但其研究成果卻因太平洋戰爭而中斷,珍貴的研究資料也在戰火中佚失。1942(昭和17)年足立仁兼任臺灣總督府技師,1944(昭和19)年12月銜命前往東京農林省出差,卻因為日本戰敗,而沒有能夠回到臺灣。1946(昭和21)年5月31日,足立仁辭去臺灣總督府技師職務,在大阪定居。之後仍致力於教育工作,1953(昭和28)年獲聘為浪速大學農業短期大學教授, 1957(昭和32)年任大阪府立大學農學部教授(參見《臺灣關係人名簿》),1963(昭和38)年轉任玉川大學農學部教授,至1972(昭和47)年退休,終身致力於農業相關之教學研究工作,逝世於1978(昭和53)年1月25日,享年81歲。

依據足立元彥的回憶,他父親做研究十分認真,曾經發生車禍,沒有足夠的休養後就馬上跑回研究室工作。回到日本後,常做的休閒活動是到淺草去看歌劇、電影。據馬國光老師回憶家中曾經有一套夏目漱石全集,不知道是否為足立仁教授所遺留?從這棟房子的建築設計,院子裡面種植的植栽,可以了解足立仁教授的博學、品味與重視家庭的程度。

足立仁教授年表

西元1897
明治30
11月13日足立仁誕生於日本北海道札幌,為足立元太郎的長子。
西元1897
西元1921
大正10
足立仁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藝化學科,4月留校擔任助手。
西元1921
西元1922
大正11
3月升任助教。
西元1922
西元1926
大正15
足立仁教授與鈴木貫太郎(曾任日本首相)次女滿子結婚,5月3日被任命為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並到德、美、英留學。
西元1926
西元1927
昭和2
9月15日大學住宅信用組合申請認可,大學教授為組員,組合長為幣原坦,當時台北帝國大學尚未開校。
西元1927
西元1928
昭和3
台北帝大開校,可是長官、教授來台卻沒有地方居住。7月27日足立仁被任命為台北帝大助教。
西元1928
西元1929
昭和4
3月23日足立仁被任命為台北帝大教授,主持農學部應用微生物學講座。
西元1929
西元1931
昭和6
足立宅(今青田街七巷六號)興建落成,當時是龍安坡462-32番地,單棟木造平房瓦住宅,建坪約42坪。
西元1931
西元1936
昭和11
日本東京爆發陸軍青年官兵佔領政府機構,刺殺大臣二二六事件,足立仁岳父鈴木貫太郎受重傷,足立全家2月28日前往東京探望。
西元1936
西元1942
昭和17
足立仁兼任臺灣總督府技師。
西元1942
西元1944
昭和19
12月,足立仁至東京農林省出差,1945年戰後就沒有回到台灣。
西元1944
西元1945
昭和20
11 月,足立仁長子足立元彥返回日本。
西元1945
西元1946
昭和21
5月31日辭去台灣總督府官職,到大阪定居。
西元1946
西元1953
昭和28
浪速大學農業短期大學教授。
西元1953
西元1957
昭和32
大阪府立大學農學部教授
西元1957
西元1963
昭和38
轉任玉川大學農學部教授(註:會轉任那麼多所大學,應是許多大學改制廢除農學部所致)
西元1963
西元1965
昭和40
論文『熱帶與亞熱帶栽培作物的土地改良的微生物學及微生物化學的研究』獲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學位
西元1965
西元1972
昭和47
退休
西元1972
西元1978
昭和53
1月25日,足立仁過世,享年81歲
西元1978

足立仁教授的參考資料:
1. 台灣日日新報
2. 台灣人物誌
3. 足立元彦〈我的父親足立仁簡歴〉,台大校園文化資産課程的訪談資料
4. 游雲霞所著『青田行走』
5. 陳瑜〈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農芸化学科に関する研究〉
6.張志成建築師事務所馬廷英故居報告書

日本時代的昭和町

臺北帝國大學籌備成立之時,由日本本土延聘教授、助教授等教師來臺。然而卻面臨住宅短缺的窘境。1927(昭和2)年9月15日,「大學住宅信用組合」向總督府提出成立的申請,於12月9日獲得許可。 這是一個住宅合作社,以大學教授為組員,組合長為後來擔任校長的幣原坦,其資本金7萬圓,其中3萬5千圓為組員存入之股金,另預計申請低利貸款15萬圓,此時臺北帝大尚未開校。1928(昭和3)年3月10日,臺北帝國大學開校在即,總長以下多數教授的住宅問題卻仍沒有解決,面臨「住宅荒」,總長幣原坦必須暫時住在鐵道旅館內,在住宅組合甫獲准設立尚未有效運作之際,教授們只能在臺北市內暫時租賃住宅充當官舍。

臺北帝大一方面開始在今溫州街一帶興建職務宿舍,當時被稱為「大學官舍」,至此,龍安坡一帶的地景地貌開始產生劇烈變化。1929(昭和4)年,臺北高商教授佐藤佐發起組成「高商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開始在今日青田街東西兩側購地並分割基地,以寬5間(約9m)的道路,即今日青田街為界,以東為「大學住宅組合用地」,道路以西則為「高商建築組合用地」。

建築住宅所需之各筆土地,全部由462番地分割而來,共計細分為37筆。在地籍特性上,道路巷弄方面如462-2番地及462-1(高商建築組合所有)番地組成今日和平東路183巷,5間道路由462-5(高商建築組合所有)及462-4(大學住宅組合所有)兩筆土地所組成,462-16為今日青田街11巷、426-25為青田街9巷、426-34則為青田街7巷。大學住宅組合用地範圍內,依南北軸向細分土地,除了分割5筆道路巷弄外,共切割成30筆宅地。其中面臨計畫寬度為11間(約30m)的古亭三張犁道(今和平東路)的街廓,分割成10筆;位於基地中央的兩個街廓,則各切割為8筆土地,每筆佔地約206.5坪,足立仁教授的宅地,則為462-32番地。

參與起建的臺北帝大教授,以「保證責任大學住宅信用利用組合」的名義,向東京勸業銀行貸款,並聘建築家著手設計興建住宅。從1930(昭和5)年起,此地大興土木,分屬30位大學教授所有的獨棟住宅陸續完工,使此地的風貌由昔時的農田景象,轉變為高級的住宅區,與南側的大學官舍連成一氣。足立仁出任臺北帝大教授後,曾參與大學住宅組合以自力建屋。大學住宅組合,在臺灣現存的日式木造住宅(宿舍)中,是屬於集體開發興建的住宅群,且因成員全為大學教授所組成,屬於特殊階級,戶戶建築皆依照自家需求來設計,故其空間配置與外觀形式各有差異,在建築類型上,應視為集體興建的私宅,與由學校集體興建的職務宿舍不盡相同。足立仁參與大學住宅組合的時間、向日本勧業銀行貸款的金額、攤還年限、利息等等經費帳務資料,以及由何人設計、何人承攬營建等等建造資料,均因缺少第一手檔案而尚無法釐清,仍待進一步追查。

 

此頁背景是1945年的昭和町美軍空照圖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