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足立仁的南方家屋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相片使用。

外觀

足立宅雖為日式住宅,但外觀具濃厚西洋風格,從外面大門入內先見到小型的雨庇(車寄) ,雨庇的兩根柱子下半部以一體成形的L型溝面磚裝飾,營造出些許紅磚建築的味道。外牆鋪設雨淋板(魚鱗板),橫向層疊鋪設的板壁具防水及隔熱功能,空氣能從木板交疊的空隙進出,可以防止基底腐蝕。其優點是當板壁的木板腐朽,只要抽換即可,是耐用持久的設計;缺點則是可能遭白蟻腐蝕。

房屋下方舖有混凝土地坪,還有磚砌的基礎,基礎上再架設床組(地板)。基礎有開風孔,用以維持床組乾燥,杜絕白蟻喜歡的潮濕環境;除此之外,風孔也設有防鼠用的金屬柵欄。臺北冬季陰雨綿綿,夏季則常見午後雷陣雨,因此屋簷設有落水管以利雨天排水,四周還有混凝土排水明渠防止積水。

除了西式大門、雨庇與外牆的雨淋板之外,在前院觀察主屋立面,可見有菱形窗櫺的歐式凸窗、常見於熱帶地區的百葉窗,以及種著玫瑰的西洋式花壇,種種元素都展示了屋主的洋派生活。

客廳(應接室)

1935年大阪朝日新聞的記者到訪足立宅。記者在報導中描述他從外面進到應接室時,足立夫人發現他流汗了便馬上打開窗戶,涼爽的秋風頓時流入室內,透過窗戶可以看見外面藍藍的天空,還有幾朵白雲飄過。這段描述生動地描繪出應接室裡看到的風景,讓人彷若看到一個恬靜涼爽的空間。應接室是整棟屋子裡最重要的起居及待客空間,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洋式空間。

應接室裡裝置了西洋式凸窗,這種從外牆凸出成三面的窗戶,原是北歐高緯度地區建築,為了爭取較多冬日陽光所設計。足立宅內的凸窗搭配了菱形的窗櫺,整體看來頗為雅致;由於臺灣夏季炎熱多蚊蟲,所以對外窗還都加裝了紗窗。
足立仁在應接室留影。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相片使用。

食堂

20世紀初,日人開始漸漸注重所謂的家庭生活,而大家一同用餐的時候,就是最佳的家庭聚會時間,因此食堂裡應該有一張可供多人一起用餐的大餐桌。

足立宅的食堂裡便使用了一張大餐桌,搭配使用高腳椅。這個家族聚會的場域,是全員使用最頻繁的空間,食堂內還放置了一台收音機,所以這裡不單是用餐空間也是休閒空間。

足立仁受到父親基督信仰的影響,是札幌獨立基督教會的一員。雖然足立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家庭,不過食堂內卻有一個小神龕。根據足立元彥的說法,是因為戰爭時期,市役所要求家家戶戶都必須設神龕,以祈求日本戰爭勝利。

書齋

這間裝設了電話的西洋風格書齋,是足立仁平時工作及研究用的空間,也是孩子課業有問題時,請教父親的地方,因此書齋內有兩張書桌。

兩張書桌設置在整排的書櫃旁邊,長子元彥回憶到,其中一張書桌平常沒有使用的時候,桌面可以收納進書櫃裡面,是非常特殊的設計,可惜書櫃及書桌都未留下,也沒有昔時相片可供比對。

長女洋子則提到,她小時候常看到父親在書齋裡喝著一小杯一小杯的黃色飲料,後來才知道父親正喝著甘蔗汁在比較甜度,書齋就是一個小型的研究室。

足立仁與長子元彥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相片使用。

小孩房(子供部屋)

不同於父母使用和式的睡房,和洋折衷式住宅裡的小孩房大多是西洋式的房間,可以看出在培育下一代時,父母便有意識地讓孩子們習慣西洋生活的起居模式,自小開始便從內到外打造成西化的紳士或淑女。

長子元彥與長女洋子回憶說,這個西式的小空間,除了使用木地板之外,初始父親為他們設計的床鋪非常特別,用金屬鍊吊掛的床板白天可以往上掀靠牆立起來,增加室內活動空間,到晚上睡覺時再放下來,聽起來似乎類似日本人白天將被褥收起,晚上在榻榻米上鋪床的生活習慣。

1940年之後更改為上下舖形式,並在原本小孩房對面,陽光室與次間中間加蓋了一間寢室給長子元彥居住,室內還擺放了書桌,供元彥在裡面讀書、寫作業,長女洋子和小兒子道彥則一同使用新設的上下鋪。由於臺灣蚊蟲多,因此夜晚睡覺一定要掛上蚊帳,從現在仍可見吊掛蚊帳的L型滑軌,可以推斷出當時改為上下舖後的床鋪位置。

便所

2015年足立仁長子元彥曾來訪故所。將近90歲的老先生對這棟老屋的記憶猶新,從主屋的洗手間出來時,很興奮地說洗手間幾乎沒有變,除更換了現代的抽水馬桶之外,門、窗、隔間包含洗手檯都與以前一模一樣。他很驕傲地提到父親建造這棟屋子時對於廁所的搭建也很用心,不同於其他人家裡的廁所下面直接是一個抗,臭氣四處散逸,家裡使用的蹲式便器設計可以阻隔臭味,所以不太會有味道。

另外足立仁還有一個體貼的特別設計,為了防止孩童掉進廁所發生危險,所以廁所分為成人用與兒童用,配備不同的排水口尺寸及便器。除此之外,還設置了男性用的小便斗,可算是一間現代化的機能型廁所。由於當時的下水道尚未完備,也為了農業水肥需求,市政府(市役所)會派員定期每週一次來抽取排泄物,抽取完成後還會以消毒液清潔。

紅框為青田七六所在位置,後院的黑色長方形即是主屋南側的游泳池。
相片:1957台北舊航照影像,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晒衣場(陽光室)、泳池、防空壕

後院本有座讓孩子運動鍛鍊身體的游泳池,據足立長女洋子的記憶,泳池是以磚疊起來的,高度大約是到一般成人的腰部左右。

泳池與主屋之間有個現在稱為陽光室的空間,原本上方有天窗的石綿瓦屋頂已不見,不過五根洗石子RC方角柱以及地坪都是日治時期原樣,柱子內高外低,推測應該是由主屋向外傾斜的出檐形式屋頂,用來阻擋陽光直射屋內,搭配寬敞的廣緣走廊使室內更為涼爽。臺灣多雨,這個空間也用來當成曬衣場。

1942年為因應戰爭,足立仁在後院泳池與圍牆中間加蓋了一座防空壕,戰後馬家人將其拆除。目前僅剩兩塊防火磚,展示在當時防空壕所在地的白磚房牆上。不過並未見防空壕的相片,也不知規格尺寸,僅知道其所在大略位置。

座敷(居間與次間)

若說西洋式代表空間是客廳,那麼最具日式傳統代表意義的空間則是最內側、離大門玄關最遠的起居室,8疊榻榻米的居間(主臥室)以及6疊榻榻米的附屬空間次間(客房)。

雖然屋內已經有接待客人的客廳,不過遇到婚喪喜慶等重要聚會的場合,需要一個更大的空間時,居間與次間中的拉門會拆卸下來,組成一個大的座敷作為聚會空間。座敷作為主人的寢室或接待重要客人的處所,通常採光與通風最好,多設置在南側,而座敷裡一定設有「床之間」。不過足立宅座敷裡的床之間選用省略了床柱、床板、床框等傳統構件的「釣床」,同時也沒有床脇,取而代之的是兩組付書院(日式凸窗)。

廣緣與多福窗

日本人喜愛庭園風景,因而發展出緣側空間,即在屋子邊緣的走廊。緣側通常是一條較窄的外廊,一邊連接房間,另一邊則臨庭院,除了採光良好之外,也正好讓室內空氣流通以應對臺灣炎熱的天氣。足立宅加寬到180公分的緣側則稱為廣緣。

廣緣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一長排的玻璃門。明治末期,日式住宅開始使用玻璃門窗取代紙門窗,而傳統紙門的形式設計也轉到玻璃上面,例如許多人愛用磨砂玻璃,便是受到紙門的影響,磨砂玻璃可以阻擋部分陽光,而且讓室內的人保有隱私。日本家屋裡使用的紙門各有名稱,但承襲紙門設計的玻璃門則大多沒有名稱,足立宅內的玻璃門是由12片小玻璃包圍中央大片的觀景窗,是少數有取名的「多福窗」。

女傭房(女中部屋)

自西方文明、技術及生活方式引進日本後,和洋二重生活帶來了新的持家理念、方法與技術,中產階級家庭的主婦們,在家事、育兒及社交上都面對許多新挑戰,在這樣的轉變下,一位接受過新式家事訓練的女傭便成為家裡女主人的必要幫手。

足立家中配置有女中房供女傭住宿。三疊榻榻米大的女中房,近大門、玄關與應接室,房裡有兩扇門,一扇通往室內走廊,另一扇則是連接廚房。女傭早上起床後,可以不通過走廊便直接進入廚房工作,同時廚房內還有另一道門連通屋外。對女傭來說,每天一早起床進行工作時,不用擔心吵醒睡在房屋東側的主人,進出非常方便。

1930年代初,足立家族出遊照,右一為同行協助照顧孩子的女傭。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相片使用。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