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足立仁的土壤研究

地上有生命,地下也有生命,土壤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栽培技術應該著重上下的交互作用 ─ 足立仁

台灣的土壤

足立仁專攻的應用菌學研究有兩個主要領域,分別是土壤微生物學以及食品微生物學,他在臺致力於研究土壤微生物學。他曾解釋說,每公克土壤中有20億到50億的微粒子,其中蘊含了20億的細菌,而土壤中的環境就好比人類腸道一般,必須要有這些細菌的存在才能維持生命健康生長。臺灣的農作期較寒帶國家長,所以化學肥料的使用量非常高,十分耗損地力,不過臺灣具備適合微生物生存的溫度及濕度,因此採用有機肥料來改良土壤狀況研究相對重要。

足立仁長子元彥的回憶裡提到,昔時臺灣的農夫只要用鼻子聞就能分辨「死土」跟「活土」,而他父親是藉由科學方法,進行農地土壤微生物的比對研究,在實驗室裡找出兩者的差異。足立仁發現,「活土」裡本來就充滿許多有益的微生物,如果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的話,反而會破壞土壤裡的自然平衡,使地力越來越貧脊。

甘蔗甜不甜就靠土壤裡的微生物

足立仁在台北帝大的學生牛越郁夫曾撰文提及,他在臺灣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土壤微生物研究室,跟隨足立學習與研究的過往記憶。他說微生物會左右土壤的狀態,決定土壤的性質跟肥沃度,所以他們在實驗室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採集不同樣本回來進行分析比對,除了鹽水港製糖外,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及其他農會關係農場也會委託他們進行實驗,實驗室相當忙碌,最多一次要處理100件土壤採集樣品。

另外,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1883-1946)在敘述臺灣製糖的萬隆農場設立經過時,也提到了足立仁在土壤改良的貢獻。萬隆農場創設時期有三項主要工程,分別是引伏流水灌溉、機械開墾礫石地以及耕地土壤改良,其中土壤改良的部分便借用了足立仁專長。足立仁增加微生物的數量及種類在土壤中作用,增加肥沃度提高甘蔗產量。1921年農場正式運作後,當地的甘蔗耕地從農場開設前的67公頃一路擴張,到昭和1935年成長了超過10倍,達到727.4公頃;而砂糖產量也從300-360噸,增加到6,155噸,足足成長近20倍。

蘋果牛奶的滋味

足立仁在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實驗室,不僅做土壤微生物實驗,也進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在當時臺灣的發酵食品研究上頗有成果。而現今臺灣的發酵食品產業中,也有足立仁間接留下的痕跡。

2019年8月足立仁的學生星野嘉男,透過台灣友人范德義居中聯繫,特地從日本來訪恩師故居,星野在訪談中提到,1957年足立仁擔任大阪府立大學農學部教授,他的研究廣泛運用在酒類發酵、香料開發、優格、乳酸菌飲料等領域。同時也回憶到足立仁教學十分嚴謹,上課講義都是親手寫下來再印刷給學生使用,課堂上只專注在研究討論上,不多說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星野大學畢業後進入大洋香料株式會社工作,1970年代他代表公司來到臺灣與味全公司合作,經過考察他發現當時的臺灣人很喜歡喝調味牛奶,但是臺灣禁止果汁進口,而如果將新鮮果汁加入牛奶會凝固,也無法長時間保存,之後他回到日本開始著手進行種種的研究與試驗,最終成功在濃縮的蘋果汁裡加入香料再放進牛奶裡,創造出我們從小喝到大的蘋果牛奶。原來足立仁傳承下來的東西離我們這麼近。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